79年老街战役,1000越军炮台山死战不降,14军炮火轰平炮台山
1979年的老街之战,虽然战斗规模不大,但解放军14军40师118团干脆利索的攻坚拔点战术,让企图固守老街市的1000余名越军灰飞烟灭,最终成为越军难以启齿的隐痛。
越南的西北门户
老街是越南原黄连山省的省会城市(1991年,黄连山省拆分为老街省和安沛省),其位于红河与南溪河的交汇处。老街城西为红河、城北为南溪河。老街市与中国云南河口县隔南溪河相望;其东侧和南侧皆为深山老林。
老街有一条铁路直达越南河内,老街东南侧不足10公里处是越南经济重镇柑塘,此处设有一座年产量高达数千万吨的化肥厂,是越南重要的外汇来源,战时是越南第二军区重点防御地带,越北7号和8号公里皆从老街市区穿过,可从这里直达河内或越南第二军区指挥部所在地安沛市。顺着红河而下,也可以直达河内。
从地理位置和交通环境来看,老街是越南西北部的重要门户,不论是在军事上,还是在经济、文化等领域,都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。
然而,由于老街毗邻中国和老挝边境。战前,越南黎笋集团担心中国军队会借道老挝攻打其西北边境地区。因此,只在此处驻扎了一支人数约为1000人的军队,只负责拱卫柑塘市346师西北侧的安全。此地对于中国军队而言,是攻打越南第二军区主力的重要支撑点,必须拿下此地。
老街市区中,有法国殖民者于20世纪初建造的永久工事。北越成立后,在中国人民的帮助下,又加固了市区里的作战工事。
1974年以来,黎笋集团凭借老街市内密如蚁穴的永久工事,将这里改造成为了侵华反华的桥头堡。盘踞在老街的越军,频频向中国境内开枪开炮,或者是越界杀人放火,无恶不作。
战时,盘踞在老街市的越军部队分别为黄连山省军事指挥部直属的步兵254团1营、老街独立营、黄连山省特工大队老街特工分队(排级)、老街市自卫队(连级)、57战防炮排。其总兵力约为1000人。
这1000余人的越军,虽然都是地方部队或民军,但所有人都参加过抗美战争,实战经验丰富,几乎每一个人都熟练使用多种轻重武器,既是合格的炮手,又是合格的狙击手,还能担任炮兵观察员。在防御上,老街越军试图依托有利地形,迟滞解放军的进攻。
班门弄斧
在具体设防方面,老街越军所有人马权归254团1营指挥,该营兵力约400人,负责在老街西侧的小曹地区设立防御阵地,以22号和25号高地为核心。
老街独立营和老街自卫队约500人围绕在10号、33号和5号高地周边,建立起了火力交叉、攻防兼备的防御阵地,57战防炮排则在老街城南一带的3号、5号和6号高地驻扎。老街特工分队则2到3人一组,分散在市区实施机动作战,并兼任炮兵观察员。
战前,越军254团1营强行抓来大量的越南民众,命其在老街市区和北郊各战略制高点修筑了大量的堑壕、永久掩蔽部,还设置了大量A字形火力点;在红河、南溪河边上,也架设起3道铁丝网;堑壕前沿则埋设了大量的反步兵地雷。
这些作战工事有交通壕连接法国人遗留的永久坑道。其中,位于老街市区东侧,有一座高约为100米的山包,法国殖民者此前在山中修建出了一道长达550米的水泥钢筋结构的地下坑道,坑道分有上中下3层,建筑面积高达1500平方米,地表上还设有十余座暗堡构成的子母堡阵地。人称“炮台山”。
事实上,炮台山是整个老街市的核心防御阵地。越军在此配置有60迫击炮、82无后座力炮、苏制57毫米反坦克炮、58式高射机枪、40火箭筒、重机枪、轻机枪等火器。在炮台山上,可以严密控制着老街市城北的所有街道。
其火炮和机枪火力甚至可以直接打到中国河口县境内。解放军14军要想沿红河东岸向越南第二军区纵深地带发起进攻,首先需要拔掉老街防线这一颗钢钉。
负责攻打老街方向的解放军部队为原昆明军区14军。该军前身为解放战争时期二野4兵团14军,刘伯承元帅担任首任司令,政委是伟人邓小平。
14军自成军以来,打过多场恶仗硬仗,被中央军委誉为“丛林猛虎”,是新中国最早的军级山地部队之一。
时任14军军长的张景华,在抗日战争中成长,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、渡江战役,此后率部参加贵州、两广山区剿匪作战,是一位熟悉山地作战的将领。
越南老街区区1000人的兵力,企图迟滞解放军14军6万余擅长山地战的精锐人马,简直就是螳臂当车。
为了保障进攻的突然性,张景华军长将麾下的40师118团设为攻坚主力团,在进攻时,由军直属炮兵群提供火力支援,并配属军直属坦克团的一个连(62式轻型坦克11辆)。
这个118团,在和平年代,在每年的全军大比武中都是成绩名列前茅,是14军的主力团之一。值得一提的是,该团在1984年4月末的时候,在老山战区一战成名,被中央军委誉为“老山主攻团”。
118团及配属部队总兵力约3200人,在兵力上,是老街越军的3倍多。同时,随团作战的62式坦克有11辆,85加农炮6门,后方还有122榴弹炮营、85加农炮营的支援,在火炮方面,远远强于老街越军。
猛虎出击
118团指挥部经过缜密分析,决定将1营设为突击营,由1营从225高地至六条半地区发起进攻,2营和3营拱卫1营的侧翼,突破了小曹地区后,2营和3营前出,形成两个拳头,分别攻打25号和35高地。此时,1营转为预备队,拔除了25号和35号高地后,直奔老街市中心,最后攻打老街东侧的炮台山。
1979年2月17日早上6点左右,军部直属炮兵群在张景华军长一声令下,数百门大炮对着红河东岸的越军阵地实施了长达35分钟的炮火急袭,越军火炮数量较少,不敢暴露阵地,其布设的雷区、铁丝网等障碍,大部分劝被解放军的炮火摧毁。
118团1营1连趁越军躲避炮火之际,武装泅渡南溪河,并迅速突袭小曹地区东北侧的一处无名高地,有效掩护了全营官兵向225高地出击。
118团1营1连所占据的无名高地,能够俯瞰东侧不远处的老街大部分街道,越军254团1营战前在此高地上修筑了一道环形堑壕,6座地堡,13处机枪火力点、3处隐蔽部、1处迫击炮阵地,由越军254团1营1连防守。
此处无名高地能够与22号、23号、25号高地及小曹村越军机动兵力互相支援,理论上是一处难啃的硬骨头。
然而,14军的122榴弹炮火力太猛,一枚炮弹一下子能在地上炸出一个半径超过1米的弹坑,在密集的弹幕下,小曹地区东侧这处无名高地,被炸得稀巴烂,越军254团1营1连伤亡惨重,解放军118团1营1连毫不费力地拿下阵地。
越军设在小曹村居民定居点一带的机动兵力,也是死伤惨重,躲过中国军队炮火的越军残部,早就逃之夭夭,无心恋战。
紧接着,118团2营和3营按照原计划前出,形成两只出击的拳头,分别朝着25号和35号高地发起进攻,逐个拔除越军火力点,越军节节败退,不断有伤兵被抬到往市中心。
战至2月19日上午8点,老街越军残部全都龟缩到炮台山坑道中负隅顽抗,老街大部分街道都被118团控制,也就是说,老街越军残部被层层围困在炮台山上,插翅难飞。
老街是越南西北地区的最边缘地带,老街越军残部绝无援军,解放军14军掩护13军右翼安全的任务基本完成。为此,40师指挥部派翻译人员向龟缩在炮台山的越军残部下最后通牒,若不缴械投降,将使用炸药摧毁整个坑道。
然而,翻译员每次喊话,越军每次都使用高射机枪朝着翻译员所在位置扫射,摆明是要血战到底。
考虑到炮台山上的越军残部已经被黎笋集团抛弃,没必要负隅顽抗。40师指挥部又派了越军降卒去劝降。结果,越军降卒被冥顽不灵的同伴残忍杀害,谈判因此破裂。
19日中午12点30分左右,由于越军拒不投降,40师指挥部命令发起强攻。此时,炮台山上的每一个射击孔都被解放军14军的高射炮、无后坐力炮或者40火箭筒封堵,坑道里的越军根本没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。
中国工兵部队有的携带爆破筒、有的携带火焰喷射器,直奔越军射击孔。在强攻中,炮台山成为了老街越军残部的坟墓。
解放军13军的右翼没有了后顾之忧,从而得以迅速分割包围盘踞在柑塘市的越军346师,为接下来伏击越军316A师、拔除柑塘市奠定了基础。
14军战后历程
战斗结束后,按照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统计原则,40师118团歼敌500余人,而被填平的老街炮台山,成为了越军日后难以启齿的隐痛,因为此处坑道跟谅山同登镇的鬼屯炮台一样,灰飞烟灭,里面的越军阵亡者人数不详,身份不详。
战后,14军各部兵不卸甲、马不停蹄继续执行包围边疆的作战任务,1984年4月,全军奉命执行收复老山地区的作战任务。
4月28日,14军40师118团在军部炮兵群的掩护下,用了5个小时20分,收复老山主峰,然后逐步向船头地区方向推进,当天又收复了10余处高地。战至5月15日,收复八里河东山,至此,14军完成了收复老山战区的作战任务。
此战,118团充分发挥出了1979年攻打越南老街时的战斗力,以自身伤亡230余人的代价,歼敌900余人,摧毁越军火炮30门、卡车20辆,再次狠狠教训了犯我疆土的越军。
参考资料:
[1]佚名:越军难以启齿的战役:中国军队攻克老街秘闻[J]法制博览,2015(7):15-18
[2]蔡朋岑:老街之战[J]文史天地,2012(1):73-77
发布于:天津市